Header Ads

朋友失去至亲时,你也在犹豫要不要去吗?走近悲伤的朋友指南 How express condolences?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常常在屏幕上窥见朋友生活中的点滴,从旅行的喜悦到日常的牢骚,甚至是生命中那些沉重的时刻。当一位朋友在Story上公布至亲离世的消息,并附上了治丧信息的地址时,我们的内心可能会经历一番波动。是该默默滑过,发一条简单的慰问信息,还是……亲自去一趟?

最近,一位同学(我们称他为“小明”)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他带着内心的纠结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害怕,找到了辅导老师。以下是他们之间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对话:

小明: 老师,谢谢您愿意听我说。我的朋友… 他在Story上发了他父亲去世的消息,还有治丧处的地址。我看到了,心里很乱,有点想去,但又很害怕…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就是很无措。打扰您了,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辅导老师: 谢谢你信任老师,愿意和我说你心里的纠结。你的朋友选择在Story上公开这个不幸的消息,并且附上地址,这通常意味着他希望关心他的人能够知道这件事。同时,这也隐含着一种意愿,希望亲友能够前来吊唁,表达关怀和支持。公开地址,本身就为前来表达心意的人提供了途径。如果你内心是倾向于去表达支持的,那么亲自去一趟,往往是比不出现或仅发送信息更能体现你的心意和对这份友谊的重视。这能让他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陪伴。

小明: 谢谢老师,真的打扰了。我刚刚实在太害怕了,现在听您说完,感觉好多了。我明白了,我会亲自去一趟的。

小明的犹豫和害怕,其实非常普遍。面对他人的不幸,尤其是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我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我们担心自己的出现会不会打扰到对方,担心自己说错话,担心那种悲伤的氛围会让自己不适,甚至,我们潜意识里可能害怕面对“失去”这个概念本身。

然而,正如辅导老师所指出的,当一个人选择公开不幸的消息和相关信息时,其背后往往是对连接和支持的渴望。在悲伤的时刻,知道有人在乎、有人愿意走近,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慰藉。数字时代的慰问信息固然方便,但“出现”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往往更为深厚。它传递的信息是:“我在乎你,我愿意花时间、精力来到你身边,和你一同分担这份沉重。”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在治丧处,一个真诚的拥抱,一句简单的“请节哀”、“我在这里陪你”,或者仅仅是安静地陪伴,就足以表达你的心意。重要的是那份“在场”所传递的温暖和支持。

小明的经历提醒我们,表达关怀,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它是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与他人建立连接、共担风雨的本能。当我们感受到那份想要伸出援手的冲动时,不妨勇敢一点,克服内心的犹豫和恐惧。因为你的出现,可能正是对方此刻最需要的微光。

让我们都学着更自然、更勇敢地去表达关怀。因为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正是我们共同抵御生命寒意的力量。

 

No comments

Powered by Blogger.